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呂凡
公募基金二季度報告展現出公募行業的發展新動態。Wind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達33.73萬億元,較上季度環比增加6.69%。
其中股票型基金總規模為4.28萬億元,環比增加6.17%;混合型基金總規模為3.21萬億元,環比減少0.22%;債券型基金總規模為10.92萬億元,環比增加8.55%;貨幣市場型基金總規模為14.23萬億元,環比增加6.79%。
界面新聞記者統計了基金資產凈值規模排名前50位的公募發現,前十名的“頭部陣營”變化不大。以易方達、華夏、廣發、南方、天弘、富國為代表的頭部公募,雖然二季度增加的規模多少不一,但基本保持了一季度末的排名。
其中,易方達、華夏“雙雄”以2.05萬億元、2.02萬億元的總規模繼續斷崖式領先,而華夏和易方達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易方達二季度總管理規模增加了1016.03億元,華夏基金略勝一籌,增加了1797.79億元。而從非貨規模來看,易方達基金二季度增加了932.84億元,華夏基金則增加了1166.48億元。

總規模在萬億元以上的還有廣發、南方、天弘、富國、嘉實和博時,對比一季度末的規模,上述六家公募的環比增速均在6%以上,這體現了頭部公募“百舸爭流”的競爭狀態。
二季度,隨著指數基金的大發展,公募機構非貨規模的排名則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廣發基金的非貨規模二季度大增549.74億元,成為8000億元梯隊中的唯一一家。南方、富國、嘉實基金緊隨其后,也從此前的6000-7000億元上升至7000-8000億元檔。博時基金的非貨規模從此前的5969億元增加至6267億元。
而排名10-20位的公募正在尋求差異化突圍。鵬華、國泰基金二季度非貨規模的環比增速分別達到了11.26%、10.34%,為4909.77億元、4159.03億元,位列第11位、14位。
排名20-40位的“腰部基金”中,興業、海富通基金增速靠前,分別在二季度增加了441.69億元、445.9億元,達到了2735.33億元、1691.25億元。而萬家、國投瑞銀的非貨規模分別減少了82.09億元,18.13億元。
除了基金公司的業內排名有變化外,管理規模在200億元以上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也有了新面孔。除了新被增聘的趙磊、楊世進外,多位基民熟知的基金經理在管規模均有所縮水。

截至二季度末,200億梯隊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有21位。張坤以550.47億元的總規模排名第一,他也是唯一一位管理規模超500億元的基金經理。相比一季度末,張坤的管理規模縮水了57.75億元。
劉彥春以400.81億元的管理規模排名第二,葛蘭、謝治宇、劉格菘、趙磊、蕭楠、胡昕煒則位居300-400億元的梯隊。和張坤類似,上述基金經理的在管規模均在二季度出現了縮水。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和主動權益基金的贖回有關。Wind數據顯示,二季度,權益類基金凈贖回份額為1402.68億份。“回本就賣”成為不少基民的選擇。
“今年二季度港股表現較好,A股結構化行情明顯,對于一些持倉遲遲沒有調整、業績沒有起色的主動權益基金,很多基民選擇了‘割肉’,騰出資金去追市場熱點。而對于一些表現有起色,差不多回本的基金,也有基民選擇‘回本就賣’。”某公募互金部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200億梯隊中,在管規模保持正增長的是陳皓、劉旭、李曉星、張萍、吳遠怡。以廣發基金吳遠怡為例,他今年二季度首次以204.78億元躋身200億元梯隊。從他的持倉來看,自2024年二季度開始,他已經開始在新消費、電子、通訊等多個細分行業布局,業績較為優異,因此二季度在管規模增加了41.75億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