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韓理

商品期貨熱門品種再次大幅回調。

繼7月28日商品期貨市場幾乎全線下跌之后,7月29日仍有多個熱門品種出現較大跌幅。截至當日收盤,玻璃、焦煤、碳酸鋰等品種跌幅超過5%。

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李明玉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6月以來,焦煤、碳酸鋰等大宗商品漲幅巨大,部分品種漲幅超過80%,短期盤面資金積累了大量獲利盤,在交易所加強監管限制的影響下,獲利盤出逃加劇了下跌。

根據文華財經數據,焦煤、碳酸鋰和玻璃等品種的沉淀資金規模在7月25日之后出現了轉折。以碳酸鋰為例,7月29日該品種沉淀資金減少13.15億元,7月28日沉淀資金流出29.38億元。而焦煤和玻璃這兩個品種在近兩個交易日中沉淀資金分別流出41.3億元和14.17億元。

過去一個月內,廣期所、鄭商所、大商所連續對過熱的期貨品種發出風險提示。

7月25日,焦煤期貨和碳酸鋰期貨雙雙收到交易所“降額令”。針對焦煤期貨,大商所要求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自7月29日交易時(即28日夜盤交易小節時)起,在焦煤期貨JM2509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500手,在焦煤期貨其他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2000手。

同日,廣期所也發布公告稱,自7月28日交易時起,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在碳酸鋰期貨LC2509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3000手。

而在更早之前,廣期所發布通知,要求非期貨公司會員或客戶自7月21日交易時起,在多晶硅期貨全部合約上的單日開倉量合計不得超過10000手;工業硅期貨SI2509合約單日開倉量則被限制在5000手以內,套保與做市交易除外。

南華期貨黑色產業分析師張泫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焦煤、多晶硅、碳酸鋰等商品期貨短期內暴力拉漲,市場情緒過度亢奮,部分商品價格明顯偏離基本面,交易所針對這些品種進行限倉可以為市場降溫。“價格連續漲停是不可持續的,就算沒有交易所出面,盤面也會因為其他因素出清泡沫溢價,因此并非交易所的限制直接導致多個品種大跌。”

李明玉認為,交易所介入降溫這種行為是十分必要的。反內卷的根本目的是解決低價無序競爭,通過產業升級、行業自律等方式防止企業 “以量換價” 的無底線價格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出清。但現階段,反內卷被部分投機者當作哄抬物價,通過在期貨上不斷給到升水負基差,使得產業內中游貿易商和期現環節大量囤貨,現貨價格短期非理性上漲,進而再度推升盤面上漲,形成正反饋。

以碳酸鋰2509合約為例,7月25日,該品種合約結算價格為79460元/噸,而同日國內電池級現貨價格為72940元/噸,升水幅度達到6520元。在交易所出手進行交易限額后,7月29日,同品種合約結算價格為70300元/噸,國內電池級現貨價格為73000元/噸,貼水幅度達到2700元。

七月以來,在“反內卷”政策的影響下,商品期貨的看多情緒高漲,不少品種快速上漲。不過在張看來,本輪商品反彈的核心原因是商品估值修復,長期陰跌導致部分商品投機需求萎縮,下游企業長期保持原料低庫存采購策略,盤面反彈后帶動投機需求與下游企業集中補庫,導致短期內商品供不應求,“反內卷”政策預期強化了此輪估值修復的彈性。

提及“反內卷”對商品期貨市場的長期影響,李明玉認為,對不同期貨品種的影響有所分化,對雙硅、煤炭、玻璃等品種的影響較大,但對碳酸鋰更傾向于情緒面影響。本次 “反內卷” 主要側重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涉及建材、光伏、汽車等行業,出發點是在供需失衡的結構下實現穩價格,促進產業鏈優化升級。

“以碳酸鋰為例,產業升級信號的釋放短期提振了碳酸鋰市場情緒,但碳酸鋰價格真正意義上的趨勢性切換仍需等待上游資源端供給的出清,2025年資源端整體如期投產爬產,供給壓力仍較大,鋰價反彈至高位情況下,資源端供給擾動出現時機預計將繼續延后,中期仍為確定性過剩格局。”李明玉對界面新聞表示。

中金財富期貨研究所張偉表示,從近期玻璃、多晶硅、焦煤等行情來看,相關行業就反內卷問題推出的相關政策,為價格走勢提供了一個方向,但是定價的“度”依然十分模糊,目前投資者扎堆在擁擠的多頭賽道,商品價格朝著過熱的方向持續演化。以史為鑒,供給側改革,產能利用率提升,不僅僅需要清退落后產能,同時還依賴需求端提升相配合(如2015年配套的棚改),但是從當前各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數據來看,需求能否反轉,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