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重構的背景下,RISC-V架構憑借開源、靈活、可定制的特性,正成為資本市場競逐的“新賽道”。

2024年,中國貢獻全球超50%的RISC-V芯片出貨量。近日在上海張江召開的第五屆RISC-V中國峰會上,從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到初創企業,RISC-V正在匯成一股洪流,不斷尋找著原有產業格局的縫隙,實現破圈突圍。

上市公司淘金RISC-V

RISC-V是一種開放的指令集架構(ISA),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于2010年首次發布。到2018年,在上市公司兆易創新(603986.SH)和北京君正(300223.SZ)的公告中,才第一次出現RISC-V的身影。

2019年,兆易創新發布了全球首個基于RISC-V內核的32位通用MCU(微控制單元)產品——??GD32V系列??,主頻為108MHz,由此成為A股上市公司中首家推出帶有RISC-V內核的芯片公司。

由于兆易創新的MCU產品線當時仍以ARM架構為主,且RISC-V IP是從芯來科技采購的,因此這款產品只能被視作兆易創新小試牛刀,

“我們未來會進一步豐富RISC-V架構產品線,形成ARM和RISC-V雙線并行,為用戶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兆易創新MCU生態建設負責人閆雪璐表示。

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指出,當前MCU公司都無法忽視RISC-V的存在,特別是在無線(WiFi、藍牙)MCU這類面對價格敏感性客戶的領域。

芯片研發工程師李江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以芯片設計公司使用ARM架構為例,其需支付兩類費用,首先是固定的授權費(License),以獲得ARM的IP一次或多次的使用權,在芯片量產銷售后,芯片設計公司還要向ARM支付按單位計價的版稅(Royalty)。”

芯來科技銷售總監汪華認為,“RISC-V IP雖然也有授權費等相關費用,但相比ARM IP要低的多,一般不到對標ARM IP的一半。”

采購RISC-V IP可以更快進入RISC-V架構芯片市場,這也是大部分A股芯片設計公司的選擇。

但也有公司做的更加極致,即走自研RISC-V IP的路線。

2021年,樂鑫科技(688018.SH)推出首款基于自研RISC-V架構的芯片ESP32-C3,采用單核主頻160MHz處理器,標志著公司從原先的外購的Xtensa架構向RISC-V全面轉型。此后,樂鑫科技發布的所有芯片產品均是基于自研RISC-V架構,目前已經累計推出8款,既有雙核的支持AI指令擴展功能的ESP32-P4這類高性能產品,也有單核的ESP32-C2這類極致性價比產品。

樂鑫科技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由于公司基于RISC-V開源指令集的產品線收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相關產品節省了處理器特許權使用費的支出。

從年報信息披露,特許權使用費與芯片銷量掛鉤。2023年公司特許權使用費為2055萬元,占收入比例為1.43%;2024年公司特許權使用費為2575萬元,雖然有所增長,但占收入比例下降至1.28%。這都意味著,自研RISC-V IP的經濟效益開始逐步顯現。

RISC-V架構芯片公司沖擊IPO

RISC-V概念在IPO方面同樣活躍。

目前,有多家以自研RISC-V架構芯片為主打產品的公司正在沖擊IPO,其中包括沖擊港股的奕斯偉計算和沖擊A股的沁恒微兩家公司。

“奕斯偉計算在2019年成立之初就瞄準了RISC-V計算架構,”奕斯偉計算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何寧告訴界面新聞,“技術方面,奕斯偉計算已推出多款32位嵌入式級、64位應用級內核產品,覆蓋超低功耗、車規、信息安全、高性能、AI加速等場景需求,目前已規模化應用于超50款產品中。其中,其RISC-V車規級內核R500A通過ASIL-B功能安全認證,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德國萊茵獲此認證的RISC-V內核。

目前,奕斯偉計算構建了“芯片+解決方案”垂直整合模式,其RISC-V主控量產方案數量居中國首位,公司2024年收入達20.25億元。

如果說奕斯偉計算對RISC-V是“一見鐘情”,成立時間更久的沁恒微對RISC-V則是“日久生情”。

“沁恒微成立于2004年,早期公司也是基于ARM等指令集架構開發芯片,但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深入,公司發現基于第三方IP設計強耦合的系統級芯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沁恒微的工作人員表示。

如外購處理器IP屬于通用件,強調普適性必然損失單點指標,還帶來產品同質化問題,且由于知識產權的保密性,外購IP一般難以根據需求改進,阻礙了公司產品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沁恒微充分評估了自身經驗積累,疊加開放RISC-V架構出現的歷史機遇,決定突破外購IP的常規設計模式,通過自研RISC-V架構IP,突破原先性能約束。

同時,沁恒微是國內最早推出自研RISC-V架構芯片的公司之一。

沁恒微按照RISC-V指令集設計的“青稞”系列內核,全面對標主流的境外Arm Cortex-M系列中的M0/M3/M4/M7等,推出V2/V3/V4/V5等不同性能版本,累計出貨超億顆。

2022年,沁恒微外購內核芯片收入占比為17.53%,到2024年降低至10.41%,此消彼長之間,公司自研內核芯片收入占比從2023年的72.49%增長至2024年的77.68%。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界面新聞研究部

通過自研IP,沁恒微還一次研發多次復用,用來降低邊際成本。

2022年到2024年,沁恒微營收由2.38億元增長至3.97億元,同期研發費用由6086萬元增長至7617萬元,但研發費用率三年間下降6.34個百分點。最終形成公司收入增長,研發費用增長,研發費用率下降的良性增長態勢。

RISC-V+AI帶來新想象

在300億美元市場規模的MCU領域中,盡管目前RISC-V滲透率不足5%,但已經是RISC-V最成熟的應用場景。因此,RISC-V也成為了上市公司和準上市公司競逐的主要戰場。

而在服務器芯片、車載芯片等更為廣闊領域,則是初創RISC-V公司的舞臺。

市場普遍認為,RISC-V在一些場景推廣上面臨難題,如桌面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對軟件生態的兼容性要求極高,RISC-V對比ARM/X86沒有優勢,更多只能從信創的角度切入市場。

然而,RISC-V作為一種后發力量,在一些新興的領域反而頗具差異化優勢,最典型的是AI。

RISC-V支持向量擴展(RVV)和矩陣運算擴展(Matrix),可高效處理AI中的并行計算任務,同時,RISC-V的模塊化架構允許開發者按需裁剪冗余模塊,并添加AI專用指令。

比如,針對DeepSeek為代表的混合專家模型,在不需要高并發的場景上,基于RISC-V架構處理器甚至是比GPU更好的選擇。目前,算能等國產廠商已經推出了基于RISC-V架構的DeepSeek一體機。

另外,利用RISC-V的可擴展性、可定制性,甚至有改變AI計算架構中“CPU+GPU”的方案的可能,如知合計算在2025年RISC-V中國峰會發布了通推一體芯片A210,同時兼顧通用計算和AI推理。

通過資本的串聯,RISC-V的上下游生態也在逐步展開,“我們已經布局了大模型、接口芯片、組網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可以與RISC-V處理器垂直整合。”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

站在2025年的RISC-V中國峰會這一節點回望,RISC-V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圍已從“概念萌芽”進階為“生態攻堅”的關鍵階段。

這種突圍的意義,遠不止于市場份額的爭奪。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從“被動跟隨”轉向“主動定義”——不再局限于追趕國際標準,而是依托開源生態的開放性,參與甚至引領下一代計算架構的規則制定。尤其是在信創需求與新興場景交織的當下,RISC-V為國產芯片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戰略窗口。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軟件生態的完善度、高性能場景的適配性、國際標準的參與深度,都是RISC-V從“可用”到“好用”必須跨越的門檻。但正如一位行業觀察者所言:“RISC-V的魅力,在于它永遠保留著‘重新定義’的可能。”當資本的熱度沉淀為技術的厚度,當企業的探索匯聚成生態的合力,這場由RISC-V引發的半導體產業變革,終將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寫下屬于中國的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