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程成
“7月上旬橡木咨詢。”
“隨進隨出,穩定靠譜的新橡木。”
“手里1萬預算,有什么好的橡木嗎?”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在社交媒體上,咨詢、推薦、誘導“橡木”的用戶不在少數。這里的橡木顯然不是指代植物,而是“項目”的代名詞,更精準一點,指代的多是所謂的WEB 3投資項目。
帶著幣圈、區塊鏈、無風險收益等關鍵詞,此類引流貼不乏關注。而一旦有用戶感興趣,項目推薦人就會與用戶建立聯系,并手把手帶教這些潛在的投資者:虛擬資產是什么?項目模式是怎樣的?利潤有多高?如何購買穩定幣出入金?
界面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與多個“橡木”方進行了交流,模式普遍類似:首先用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RWA(現實世界資產)等WEB 3術語包裝其項目模式;再用保本高息、迅速回本等話術吸引投資者入局;最后,推薦拉新入局。
此類WEB 3投資項目,實則多是披著幌子的資金盤,欺詐風險極高。近段時間以來,多地執法部門密集提醒以穩定幣等虛擬資產為名號的金融投資風險。
7月16日,廣州市防范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專責小組提醒,監測發現,一些不法機構以“金融創新”“數字資產”等為噱頭,利用社會公眾對穩定幣等了解不足的特點,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誘導社會公眾參與交易炒作,擾亂經濟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資、賭博、詐騙、傳銷、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危害社會公眾財產安全。
專責小組強調,此類不法機構未經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不具有公開吸收公眾存款的資質。《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規定,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資,因參與非法集資受到的損失,由集資參與人自行承擔。
此類騙局主要有哪些類型?因何興盛?小白又如何識別其中風險?
“短期內不會跑路”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香港注冊數字資產分析師學會董事于佳寧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當前涉幣案件的形態大體可歸為三類。
而根據界面新聞記者的觀察,目前在社交媒體泛濫的圍繞虛擬貨幣的非法金融活動主要有其中兩類。
根據于佳寧的介紹,第一種是傳統犯罪的加密化,即犯罪主體將數字資產用作實現其非法目的的工具或通道。這類案件的核心動機與傳統犯罪無異,只是作案媒介變為了數字資產。洗錢、龐氏騙局、非法集資、恐怖主義融資、跨境賭博資金結算以及規避外匯管制等活動,利用數字資產的匿名性與去中心化特征,為其資金流轉提供了規避傳統金融體系監管的路徑。
此前界面新聞報道的鑫慷嘉屬于此類,平臺誘導投資者在虛擬貨幣交易所將法幣兌換為穩定幣,其后將穩定幣作為投資本金用于具體的跟單交易,并將利潤來源包裝為原油投資收入,事實上平臺交易行情和走勢均可由后臺隨意操控和篡改。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鑫慷嘉之后,與此類似的平臺仍在社交媒體泛濫。
“與鑫慷嘉類似,我們這個項目是在交易所里進行交易,也是公司給出信號,我們一起跟單,大概40天就可以回本。”界面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某項目時,某推薦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從宣傳資料看,該項目同樣強調拉新制度,根據不同的團隊人數匹配不同的合伙人職位,并享有不同等級的交易分紅,分紅也是以穩定幣數量進行計算。
面對界面新聞記者“是否會跑路”的問題,該名推薦人稱,“至少短期內不會跑路,從成立時間看,現在老板的錢還沒賺夠,應該不會跑路的。”
于佳寧提及的第二類案件是圍繞數字資產生態內部邏輯展開的技術原生型犯罪,其中包括項目欺詐,即所謂的Rug Pull,項目方在發行一種俗稱的空氣幣或土狗幣后,通過操縱流動性池,在短時間內卷走投資者資金導致代幣價值歸零。
比如2018年的超級明星MXCC,該項目自稱是影視行業的數字資產,在吸引了大額資金后,代幣價格卻在登錄交易所首日直接暴跌90%。包括此前暴雷的鼎益豐,該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發行的“DDO數字期權”也被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定性為“空氣幣”。
界面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某代幣項目,該項目方稱盈利模式是通過質押虛擬貨幣產生利潤:購買平臺的鑄幣后進行質押,質押一年以后,幣量會大幅上漲,如果幣價上漲,那么總幣價會更加可觀。根據介紹,該項目可幫助投資者在一年內實現30多倍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項目的一次分享會上,有用戶問及平臺拿到了哪些金融牌照,會議主講人無法作出回答,其在猶疑后只能囫圇稱,“有沒有金融牌照并不是最重要的,低調做事,悶聲發財就好。”
于佳寧所稱第三類則屬于更廣泛意義上的金融市場違規行為。這類案件的核心是其行為觸犯了現行或正在形成的金融監管法規,是傳統金融市場欺詐行為在數字資產領域的再現與變異,包括未經許可向公眾發行具有證券屬性的代幣(非法證券發行),以及利用社交媒體和資金優勢進行拉高出貨的市場操縱行為。這類犯罪主要利用數字資產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和監管空白,通過制造虛假繁榮來誘騙投資者,從而破壞市場秩序與公平。FTX 交易所的案件,就是金融欺詐與挪用客戶資產行為的極端體現。記者留意到,此類型項目目前在內地相對較少。
警惕“偽Web3”項目
目前多地執法部門已針對此類看似金融創新,實則打著虛擬資產、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旗號的金融騙局作出提醒,作為普通投資者而言,應該如識別其中風險?此類資金盤項目有哪些共同或典型特征?
盈科(上海)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主任劉磊向界面新聞記者總結稱,這類打著虛擬資產、穩定幣、RWA旗號的資金盤,普遍有以下三種典型特征:
項目外包裝“高大上”,實際技術落地薄弱。這類項目喜歡用“穩定幣+RWA”的概念來包裝,比如宣稱要把黃金、房產、甚至碳信用通過鏈上通證化方式發行出來,然后再結合“去中心化抵押”來形成收益模型。聽起來很前沿,但其實鏈上部分多是偽裝,甚至沒有經過合約審計,至于背后的真實資產是否存在?是否能兌付?有沒有托管安排?基本沒人能驗證,屬于典型的“講故事+畫大餅”。
劉磊稱,收益結構設計存在龐氏邏輯。據其了解,很多這種項目往往會推出所謂的“穩定收益”方案,標榜年化8%、10%甚至更高,有些還會引入二級推廣、拉人返傭機制,說白了就是“后金填前金”。這類結構看起來像“DeFi收益”( 通過參與去中心化金融項目所獲得的收益),但實質上沒有真實資產支撐,收入主要來自新用戶充值,一旦資金斷流,就會崩盤跑路。
同時,在監管模糊地帶操作,規避審查。這些資金盤一般都不會在主流合規市場設立法人,比如不設在新加坡、香港,也不在歐盟注冊主體,而是選在監管松散的離岸屬地,比如塞舌爾、BVI或者迪拜某些自由區。并且,它們在技術上也會做一些“去中心化”偽裝,比如聲稱資產托管在智能合約上、用DAO決策,來模糊法律責任主體。
“總體上看,這類‘偽Web3’項目披著創新的外衣,實則是在繞監管、搞傳銷、騙用戶,嚴重破壞行業生態。建議投資者不要被‘穩定幣’‘RWA’(現實世界資產)這些新名詞迷惑,真正的合規項目會披露完整的資產審計、持牌信息、法律結構,不會回避監管,也不會承諾‘高收益零風險’。”劉磊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界面新聞記者在調查鑫慷嘉的崩盤過程中發現,此類打著虛擬資產旗號的資金盤項目中,一部分投資者屬于對加密貨幣、投資風險等并無什么概念的小白,但也有投資者明知其中風險及套路,卻仍希望通過做短線等投機操作獲取利潤——“這種都是做新不做舊的,時間越長跑路幾率越大”。
劉磊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不少來咨詢的客戶甚至有一種“半明知型博弈”的心態,即清楚知道項目有風險,甚至看得出它像資金盤,但還是愿意投——核心目的就是“搶前一波”、“賺完走人”。
根據劉磊的觀察,此類投資者的邏輯并不復雜,基本是:“我不貪,進去3天賺個10%、提了就走”、“后面崩不崩跟我沒關系,反正我先出金”,甚至還有人形成了資金盤之間“跳轉套利”的玩法,用前一個項目的收益,快速投到下一個剛啟動的盤,形成一種“以盤養盤”的個人策略。
“這其實已經不是投資行為,而是‘賭博心理+流動性套利’的合體。”劉磊表示。
劉磊強調,此類行為十分值得警惕。首先,法律風險是有“連帶性”的。目前很多項目在境內是“繞監管運營”,比如通過微信群、小程序、虛假項目等方式宣傳、集資,一旦項目崩盤,投資人不是“被害人”,而是“非法集資參與人”甚至“助推人”身份,特別是有些人做了拉人頭、做代理,這些行為在國內屬于涉刑紅線。
其次,從行業視角,這種“投機型參與”其實會進一步加速項目惡化。類似“資金盤的燃料”,早期投機者提供了流動性,反而吸引了更多真正不懂的普通人進場。而項目方正是靠這些前期“懂套路”的人來制造熱度,給后期收割鋪路,實為“助紂為虐”。
“并且,這種心態會形成‘項目-投機者共生’的黑灰生態鏈。你可以看到,某些所謂‘社區負責人’,其實是專業投機者,他們在每個盤里都‘淺嘗輒止’,用話術引導他人沖進去。這類人一方面自己不留痕,另一方面通過返傭或社群管理賺外快。”劉磊介紹。
在劉磊看來,這類投資者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最后很可能并非“跑得慢被割”,而是“跑得快也可能被查”。“不要以為自己是坐莊者的一部分,其實只是被利用的‘引流工具’而已。跑得快不代表能全身而退,一旦涉及跨境資金、USDT(泰達幣)出入金、違規返傭,資金鏈也會被調查,尤其在當前全球對虛擬資產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很多地區已經將參與非法虛擬資產項目視為‘協助詐騙’或‘逃避金融監管’的行為處理。”
更難識別,也更具欺騙性
事實上,涉幣案件的增長與虛擬貨幣的產品與技術突破密切相關。
中科鏈源數據顯示,2010年,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誕生的第二年,用戶初步積累完成,中國開始萌芽涉幣案件;2014年,以太坊上線,大幅提升了虛擬貨幣的交易效率,泰達幣發行,有效促進了虛擬貨幣的兌換,較2013年,涉幣案件數量漲幅超250%;2018年,波場上線,區塊鏈的交易速度進入秒級,交易成本降至美分級,用戶體驗已與銀行轉賬體驗無差別,涉幣案件也較上年漲幅達74%。2021年,非同質化代幣(NFT)快速發展,打開了區塊鏈的商品化大門,也為涉案資金的轉移提供了新的隱匿方式。2018年至2022年虛擬貨幣犯罪案件數量激增,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前期。
劉磊也觀察到,這類打著虛擬貨幣、穩定幣、RWA旗號的資金盤,大致是從2021年開始成批量出現的,特別是在USDT廣泛進入亞洲、中東和拉美等灰產活躍市場之后,開始出現了一波“偽穩定幣理財”項目。
劉磊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2021之所以是關鍵節點,一是DeFi生態已經跑出來了成熟模板,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去中心化交易所)、鏈上借貸、穩定幣鑄造協議基本都成型,這些代碼在GitHub(世界上最大的代碼托管平臺)上直接可復用;二是受疫情影響,大量傳統資金流向高收益渠道,一些資金盤開始利用穩定幣的便捷性繞開傳統支付系統,設立離岸錢包來快速吸金。
“到了2022年以后,項目運作明顯‘專業化’。以前可能只是幾個會寫合約的工程師加一套前端,現在是成體系地設立離岸公司、請第三方代持、用空殼公司申請媒體報道背書,然后到一些社交平臺、甚至線下理財會里宣傳‘區塊鏈黃金本位、穩定收益8%、隨存隨取’,表面看跟傳統金融沒太大差別,但其實核心資金流仍是由內部錢包控制,沒有審計、沒有托管、也沒有所謂的KYC/AML(反洗錢與了解客戶)流程。”劉磊表示。
目前來看,此類資金盤項目是否正進入興盛期?
劉磊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現在應該到了流量和資金都很密集的階段。“比如我知道的一些案例,短短幾個月就吸納了非常多的USDT,但這些資金很快通過跨鏈橋轉出、混幣、轉入交易所變現,形成了很強的‘快速抽水’模式——這恰恰是典型的資金盤前期擴張邏輯:快速吸金、迅速出逃。”
“另外,很多這種項目開始打著‘做RWA通證化’的名義拉傳統資產方‘站臺’,比如找東南亞某小地產商發一個‘房地產收益穩定幣’,或拿某個碳票資源池做‘ESG綠色穩定收益Token’。這些資產方其實并不清楚鏈上風險,但被忽悠為‘Web3嘗試’,客觀上也成了非法募資和虛假宣傳的一環。”劉磊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現在這個階段不是野蠻生長期,而是‘偽合規、類機構化’的成熟階段,更難識別,也更具欺騙性。”劉磊強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