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GLP-1多肽原料藥板塊內公司扎堆報喜:諾泰生物(688076.SH)預計2025年上半年凈利約3億元,同比大增四成;翰宇藥業(300199.SZ)預告盈利1.5億元,暴漲約15倍并扭虧為盈;圣諾生物(688117.SH)的第一季度凈利0.47億元,同比提升186%。
三家公司業績幾乎同時飆升,均受益于GLP-1原料藥訂單放量,這標志著國內多肽API上游進入集中兌現階段。三家路徑各異的企業在2025年“會師”于GLP-1風口,標志國產多肽原料藥進入“噸級時代”。然而在業績和股價雙雙高企背后,醫保集采降價壓力與人民幣升值等變量,正考驗高毛利的持續性。高增長能否延續仍存懸念。
只為降本增效
作為GLP-1多肽原料藥領域的科創板龍頭,諾泰生物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6.25億元,同比增長57%;歸母凈利潤4.04億元,同比大增148%,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凈額3.27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多肽原料藥業務收入9.44億元,猛增127%,外銷毛利率提高至74.3%,成為利潤爆發的直接動能。
公司將業績高速增長歸因于“核心多肽API銷售規模持續擴大和國際BD能力增強”。進入2025年,諾泰生物這一勢頭延續:首季收入5.66億元,同比增59%,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大漲130%,單季毛利率升至75.8%,管理費用率降至8.4%,規模效應凸顯。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產海外收入占比近60%。
產能層面,公司一邊搶在明星多肽藥物專利到期前完成工藝驗證并遞交DMF,另一邊自建多條產線提升批量能力,實現“噸級”躍升。公司已建成6條多肽及寡核苷酸中試線,將單批產能由5公斤提高至>10公斤,并在蘇州高新區新建601/602號兩個車間,總投資約5億元。據規劃到2025年底,諾泰生物多肽原料產能將達數噸級。
全球需求激增驅動國內廠商競速擴產。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多肽API CDMO市場約20.9億美元,預計2030年增至54.5億美元,年增速15%;前五大廠商合計占54%份額,Bachem與PolyPeptide領跑。中國市占率僅約9%,但增速最快。國內競爭方面,諾泰、翰宇、圣諾構成第一梯隊,合計擁有超40個DMF/備案號,覆蓋前15大多肽仿制品。
以明星GLP-1單品司美格魯肽為例,諾泰生物2023年銷售1.25億元,占國內31%份額,僅次于翰宇的1.68億元(42%),圣諾約0.52億元(10%)。諾泰生物在替爾泊肽、利拉魯肽等新品登記上進度領先,預計2025年Q4率先取得歐盟CEP認證。目前國產多肽API呈“三強爭霸”之勢,跑馬圈地擴產以卡位全球GLP-1原料藥第二梯隊。
高毛利的背后是成本控制戰。諾泰生物采取“大袋包裝+單批>10公斤”規模路線,平均單位成本較Bachem低約28%,并通過“API+制劑”綁定模式鎖定客戶資源。翰宇藥業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西班牙5m3連續液相合成線調試,單批產能提升至15公斤,并與AI算法平臺合作優化序列,以縮短開發周期。圣諾生物聚焦“微反應+凍干”輕資產工藝,維持產能與成本平衡。
各家降本增效舉措初見成效。諾泰生物2024年材料成本占營業成本56.65%,較上年升4.9個百分點,但憑借高壓逆流純化等措施,毛利率仍維持在75%以上。翰宇藥業材料成本率雖僅32.6%,但出口傭金與包裝費攀升,2024年綜合毛利率僅57.1%。公司在問詢回復中坦言,“利拉魯肽印度終端渠道需額外貼現3.8%”,對沖了原料降價帶來的收益。
圣諾生物2024年毛利率約59.4%,主要靠高出口單價攤薄原料成本。公司管理層在業績會上披露,每公斤司美格魯肽售價約385美元,原料占比僅33%,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可見諾泰依靠技術+規模鎖定高毛利,而競爭對手在成本結構上仍有掣肘,高端產能兌現與降本優化的拉鋸仍在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原料端和產能端的先發投入正在換取未來的議價權。一方面,2023年四季度以來Fmoc-氨基酸等上游材料價格整體回落約8%,但長鏈多肽批量擴大并未顯著這一成本優勢;諾泰生物與翰宇藥業2024年材料成本率雙雙上升,圣諾生物原料成本同比增幅更高達88.8%。另一方面,當行業逐步進入噸級供應競價階段,率先達到“年產≥3噸、材料成本率
醫藥行業分析師李昊向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司美格魯肽原料藥即期報價約54.5萬美元/公斤;諾泰生物憑更低成本曲線,可接受42萬美元/公斤報價仍維持約62%毛利,而翰宇藥業和圣諾生物的盈虧平衡價約在44萬和48萬美元。也就是說,一場圍繞規模效率的“成本內戰”已打響,擴產越快且降本越深的企業,未來在國際訂單議價中越占先機。
匯率管理能力成試金石
2024年,諾泰生物海外收入10.26億元,占比63%,翰宇藥業則為55%,圣諾生物達30%。這意味著人民幣每升值1%將令諾泰生物營收減少約0.12億元,對于翰宇藥業、圣諾生物也會產生類似影響。
作為對策,2024年諾泰生物鎖定1.2億美元遠期結匯(匯率約7.00)覆蓋40%外匯收款,這一年公司憑借1908萬元鎖匯收益抵消了1540萬元匯兌損失。而翰宇年末未保值的美元應收高達4,163萬美元,圣諾亦尚未開展套保。外匯市場交易員許可指出,匯率管理能力正成為多肽企業盈利韌性的試金石。
另一方面,監管拐點已現。2024年11月國家藥監局和醫保局發布《高風險原料藥動態監督指引》,將GLP-1類原料藥納入重點監測;2025年初,多省醫保將部分GLP-1制劑納入帶量采購續約清單,倒逼上游API降本讓利。業內預計一旦GLP-1原料藥被正式集采,毛利率恐被攤薄3–5個百分點。同時,美國FDA對海外DMF審評趨嚴,資料補充稍有滯后,單筆訂單交付可能延遲6–12個月。
政策變局為高速擴產的多肽企業敲響警鐘。李昊表示,高利潤必須以合規和效率為前提,盲目沖量或遭遇監管掣肘。政策催化下,產業資本正加速向上游頭部企業集中投入。
價格周期波動同樣不可忽視。目前司美格魯肽原料藥即期報價約54.5萬美元/公斤(約398萬元人民幣),市場預測到2026年需求翻倍后,價格或下探至42萬美元/公斤。據信達證券測算,2030年全球司美格魯肽原料需求量將由當前約1.2噸增至6.8噸,但價格中樞下移已是行業共識。屆時噸級供應商若想維持60%以上毛利,唯有憑借更大規模生產和工藝革新來壓縮成本。
盡管風險暗涌,賽道的長期機遇依然誘人。全球GLP-1類藥物2024年銷售額約876億美元,預計2030年突破1,419億美元;中國多肽原料藥市場也將從2024年的234億元擴張至652.5億元,年增速17.9%。企業必須在短期高毛利和長期價格戰之間取得平衡:一味追逐眼前利潤,可能在全球產能釋放潮中陷入價格血戰;而提前布局規模和技術,有望在價格下行周期仍保持盈利底氣。
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只要諾泰等龍頭如期兌現新增產能并打通制劑銷路,收入理論上有望在三年內翻番。職業投資人趙云舟指出:“諾泰以技術+產能雙領先切入高端客戶,翰宇憑長期訂單翻身并引入AI優化工藝,圣諾以凍干+微反應輕資產布局中小批量市場。2025年上半年三家公司凈利增速均超100%,但估值和籌碼已出現分化,市場接下來將圍繞‘規模兌現+利潤兌現+估值穩定’三條主線重新定價。”
國產多肽API“噸級時代”初啟,但匯率、議價、政策等變量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從國際視角看,上游原料藥話語權之爭很可能才剛開始。肝素原料藥的先例表明,唯有規模和質量并舉才能贏得全球定價權。多肽企業需在效率競賽中守住成本優勢,并經受監管與市場考驗,才能將噸級產能紅利轉化為穩固護城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