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7月11日,滬深交易所同步發布滬深股通投資者程序化交易報告指引(以下簡稱《報告指引》),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滬深股通投資者納入程序化交易報告范疇。
《報告指引》將于2026年1月12日起正式實施,正式實施后3個月內,存量投資者應當完成報告。
具體來看,報告主體方面,以北向投資者識別碼(BCAN碼)為基礎進行報告。報告路徑方面,由北向投資者向香港經紀商報告,再經由香港聯交所提供給滬深交易所,報告內容和監管要求方面,和境內整體保持一致。對未按要求履行報告及變更報告義務、報告信息不完備等違反相關規定的主體,滬深交易所可以提請香港聯交所協助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或者紀律處分。
滬深交易所表示,《報告指引》有助于進一步鞏固程序化交易監管的基礎,全面掌握滬深兩市程序化交易情況,更好促進程序化交易規范發展,維護證券交易秩序和市場公平。
界面新聞通過采訪了解到,業內人士對于《報告指引》的發布并不意外。
上海某百億量化私募相關人士金女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內地投資者大約從2023年四季度就已經開始按照要求報告程序化交易相關事項了。北向投資者是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力量,也是程序化交易的重要使用者,將其納入報告制度是應有之義,也是落實證券法有關程序化交易報告要求的重要舉措。
另一位頭部量化私募的孟女士也對界面新聞表示,將北向投資者納入監管,核心是貫徹證監會的“三公”原則,確保所有市場參與者在統一規則下公平競爭,消除潛在的監管套利空間。過渡期的安排體現了監管的穩健務實,此舉將顯著提升市場透明度與規范性,增強A股對全球長期資本與耐心資本的吸引力。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2024年5月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中,就曾明確提到滬深股通投資者應當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納入報告管理。今年4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中也曾提到滬股通投資者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參照適用細則報告管理、交易行為管理、高頻交易管理等相關規定,并且滬深交易所還同時發布了《報告指引》(征求意見稿)。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1日,陸股通持倉A股的總市值達2.33萬億元,占A股總股本市值的比例達2.18%。
有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北上投資者中程序化交易占比應該非常高,因為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個人投資者占比極少,很少有機構不使用程序化交易這一工具的。通過報告制度,有關部門能夠更好地去了解行業的情況,也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去規范各個參與者的行為,有利于程序化交易的健康、規范發展。
除了新發布的《報告指引》以外,7月7日起開始正式實施的《實施細則》也引發市場關注。
廣州某量化私募負責人王先生對界面新聞表示,《實施細則》剛發布的時候公司就曾組織相關人員認真研究和學習,對照新規要求梳理了公司的內部流程、風控及監控系統等,并進行了相應的一些調整,不過公司以中低頻交易為主,實際受到的影響有限。
滬上的一位頭部量化私募相關人員夏先生對界面新聞透露,公司策略的預測周期較長,最核心的預測模型主要預測未來一個月的股票回報,長周期預測在交易行為上的表達是更加低的交易頻次;公司指數增強產品,長期平均的年化換手率有12倍,也就是每個交易日5%的換手率,報撤單的頻率距離交易所對高頻交易的定義相差很遠。因此新規實施后,公司不僅能夠順利銜接與平穩過渡,也將受益于更規范的市場環境。
金女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實施細則》將程序化交易報告制度思路一以貫之——監管的出發點并非限制工具本身,而是聚焦規范工具使用;其監管對象是各類市場參與者的交易行為,而非背后的投資邏輯、投資理念等。任何工具的規范化使用,對于行業內想要長遠發展的頭部機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談及7月7日《實施細則》落地對A股市場的影響,有百億量化私募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其實很多機構并不是特別關注7月7日這樣一個具體的時間節點,因為《實施細則》此前已經公布,其中的部分要求更早以前的一些新規也曾提到,大家實際上都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一般來說,任何新規開始實施,相關部門都會考慮到平穩過渡的問題,包括私募在內的相關機構也會提前進行相應的調整,基本上不會出現某一天某個新規實施突然對市場產生過大沖擊的情況。”
孟女士則對界面新聞分析稱,一方面,隨著市場有效性的提升和策略的擁擠,傳統Alpha的衰減是量化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另一方面,新規通過明確高頻交易標準并實施差異化收費,精準限制了極端交易行為,也約束了部分簡單、高頻的Alpha來源。這兩點共同倒逼著量化去更廣闊的領域尋找可持續的超額收益。對A股市場而言,此舉旨在抑制“幌騙交易”等有損市場公平的交易行為,有效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近年來國內量化私募快速發展,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百億量化私募數量已經達到41家,反超主觀百億私募數量。
界面新聞注意到,由于量化私募是國內程序化交易最重要的參與者,各種程序化交易新規被很多投資者解讀為對量化私募的約束。
近年來頻繁出臺的程序化交易新規對量化私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
夏先生對界面新聞表示,中國量化投資行業處于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革期,監管規則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導航儀,新規的落地不僅為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劃定了清晰航道,確保了公平競爭的底線,也將為整個資本市場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和穩定的市場環境。
夏先生還對界面新聞分析稱,“降頻增質”的行業趨勢不可避免,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會局限在超額收益上,而是全方位的精細化比拼,包括商業模式、客戶服務、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和投資回報等多維度的競爭力。對于量化私募而言,也唯有通過合規、透明、專業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市場價格發現,優化資源配置,最終服務于實體經濟,才能在未來贏得立足之地。
也有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解釋稱,程序化交易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執行既定交易指令的工具,它本質是技術進步的體現,證券、期貨等交易品種都經歷了傳統交易、電子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三個階段的轉變。不管是主觀投資還是量化投資,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去評估和使用程序化交易這一工具。所以程序化交易這個工具的規范使用,不只是對量化私募產生影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