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梁寶欣

界面新聞編輯 | 林騰

“從2017年之后,我們每年都有30%—50%的增長,預計今年有望突破20億銷售額。我們在國內的人體工學椅市場排第一。”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慧平對界面新聞說。

西昊是一家人體工學椅公司,成立于2011年,總部位于深圳寶安,供應鏈在佛山。西昊給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西昊的銷售額近16億元,產品進入到85個國家和地區,年銷量突破150萬件。

“我們明年應該會有一個現象級的產品出現,預計單款目標銷量達到百萬級”,羅慧平興奮地向記者算起了“業績賬”,西昊的目標是未來10年持續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長——按30%的復利計算,3年就能實現規模翻倍,5年則能翻兩番。

找不到工作,被逼創業

羅慧平是80后,在剛畢業三年的時間里,就換了多份工作。后來因過去履歷不好看,難再找工作,便決定創業。

他笑著說,“找不到工作了,就自己給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去創業。”

選擇人體工學椅這一賽道,主要受家庭影響。當時羅慧平與家人一同創業,而其家人此前就從事家具生意,主營產品是椅子,還曾協助一個中國臺灣品牌在華南地區搭建連鎖專賣店。

開始創業那會兒,羅慧平就發現,用戶對人體工學椅這類產品的認可度特別高,需求也旺,價格還賣得很貴——2007到2009年的時候,一人體工學椅能賣到一萬多,一套下來兩三萬,這樣算下來,一家專賣店一個月也能做上百萬的業績。

剛好有機會自己做這個產品當時做線下成本很高,就想著如何降低成本。借著淘寶興起,我們產品放到線上,解決了用戶選擇少、購買不便的問題。堅持做了兩年后,擁抱互聯網的變化,從淘寶、天貓開始正規化運營。”羅慧平說。

2011年,羅慧平正式創立西昊的品牌,同時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國內電商紅利,2013年銷量就破億了。

不過,到了2014年底,人體工學椅市場趨于同質化,西昊陷入競爭劣勢,產品價格從8500元跌至600元,積壓上千萬庫存,面臨資金周轉難題。因缺成本控制與低成本運營能力,西昊開始轉型:收縮業務聚焦核心,投入技術創新,避開同質化。

久坐族的需求覺醒

CBNData數據顯示,2024年人體工學椅線上市場同比增速達到43%。這背后是龐大的腰椎病患者。國家衛健委數據,2015年中國腰椎病患者已超2億,且年增百萬級;《2025人體工學座椅消費趨勢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將達8.43億。

羅慧平說:“大家經歷了十幾年的長期久坐辦公之后,這個腰實在受不了。因為痛才覺醒,因為覺醒就愿意在這方面去投資。”

這種需求升級推動產業進化。中國辦公椅最初是“打字椅”,上世紀80—90年代常見,僅靠兩個海綿墊支撐背部,結構簡單到幾乎沒有“設計”可言,僅滿足“能坐”的功能。隨著用戶需求的升級,單一的支撐方式已無法滿足需求——強化腰部支撐、增加頸部托舉等細分訴求相繼出現,推動著椅子從“基礎坐具”進化為“多維度支撐工具”。

2014年,面對同質化困境,西昊因響應用戶需求實現突破:當時有用戶提出希望人體工學椅腰部支撐可調節,羅慧平帶領團隊研發出帶四向調節腰枕的M18產品,以差異化優勢走出低谷。

此后,西昊沿著“滿足細分需求”的路徑持續加碼技術創新:如推出“太空底盤”“6D扶手”,細化座椅的可調節性,將座椅拆解為137個可調部件,而行業普遍是數十個。此外,“太空底盤”借鑒航天技術,采用特種玻璃纖維材料,形成了玻纖彈片基礎材料,突破傳統限制,使產品實現145°后仰。

支撐創新的是持續投入:西昊每年將13%—16%的利潤投入研發,100多人的研發團隊占公司非生產制造類員工總數的20%。

不過,2014年推出的M18產品雖幫助西昊突破了同質化困境,卻未能帶動其快速增長。西昊直到2017年后才實現快速發展,這與渠道的調整密切相關。

2017年,西昊在國內市場面臨價格競爭膠著的局面,且線上渠道集中度提升對品牌要求更高。基于全球市場規模龐大、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力強的判斷,西昊決定進軍海外。

2018年,西昊團隊嘗試將M18人體工學椅以近200美元的價格上架亞馬遜美國站。當時歐美品牌的人體工學椅價格高達上千美元,200美元左右市場近乎空白。結果大獲成功:產品入倉后一個月售罄,前6個月銷量超8000張,全年累計銷售額超340萬美元。

之后西昊加速擴展海外市場。截至2024年,西昊產品已出口至85個國家和地區,當年海外銷量達45萬張。

人體工學椅市場未來將“人均兩張”

我們現在推出的產品都會被同行全線對標,新品一上市,第一波一大半都是被同行買走的一看后臺的收貨地址,我說怎么又去他家,羅慧平說。不過,他也希望有更多同行參與進來,共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因為沒有競爭的行業,要么缺乏發展前景,要么會導致企業失去進步的動力。

他以智能手機行業為例,“智能手機要是只有蘋果一家做,整個智能手機市場沒那么大,因為各方面的生態應用認知跟不上,供應鏈也跟不上。”

羅慧平認為,人體工學椅行業真正爆發的時刻尚未到來,西昊一直在為此做準備“2017年后我們每年保持30%50%的增長,但這并非市場整體爆發所致——如果是市場爆發應是全行業普漲,而不是只有幾家增長,我們自身的增長更多源于產品打磨與渠道拓展。”

他進一步分析,目前國內人體工學椅市場規模約400—500億元,全球市場規模則達2000多億元,但這一數據主要基于過去以To B市場為主的統計,“如果算上未來To C市場的需求,比如每家每戶配備一張人體工學椅,整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5000億元。這個市場仍處于培育階段,發展空間還很大。”

西昊的愿景是讓人人都能用上西昊的人體工學椅,并為此規劃了三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實現四億家庭一戶一張;第二階段,達到人均一張;第三階段,做到人均兩張,確保家里一張、工作的地方也有一張。

在羅慧平看來,實現愿景的核心邏輯在于:要讓人體工學椅成為“普世性”產品,必須通過降本擴大終端需求——只有成本降下來,才能讓更多人用得起,進而釋放更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西昊的產品目前采用的是直接成本定價法:產品價格僅包含直接成本與所有費用成本,連研發費用都未計入其中——研發投入全部從利潤中支出,產品定價既不考慮研發成本,也不涉及管理成本的分攤。其核心邏輯是省去用戶無感知的開支,比如老板辦公室設施。

在與供應商合作時,西昊也堅持這一原則:明確要求供應商不得將老板的個人開銷攤入成本。羅慧平解釋,消費者沒必要為沒享受到的東西買單”。他舉例,“老板一天喝五瓶茅臺,這與用戶的產品體驗無關,憑什么讓用戶為此付費?”

對于供應商的成本核算,西昊的標準是“用了多少面積就只算多少面積的成本,用了多少人力就只計多少人力的費用”。

可以這樣說,西昊對過去的家具業供應鏈進行了一輪理念改造。不僅如此,西昊還主動幫助供應鏈企業降本增效——通過自身積累的行業數據,指出同行在該環節的成本控制更具優勢,建議借鑒優化,為供應商提供明確的降本方向。

“不管是研發的投入,還是供應鏈的管理,我們都是奔著用戶的需求去,用戶需要好的產品,就專門投研發,用戶說想要便宜點買到,我們就搞工程降本”,羅慧平說,未來西昊將聚焦三點:強化產品力、拓展各類渠道、提升品牌力。